治肿瘤 中医药不再是配角
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恶性肿瘤现已是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民众谈癌色变,是因为很多种肿瘤目前治疗面临很多困难,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作为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癌症的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临床实践证明现阶段采用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肿瘤界的孙燕院士也曾在几本书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目前为止,在肿瘤还没有特效治疗手段之前,只有将现有的治疗手段——手术、放化疗、中医药治疗灵活运用到病人身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而现实中,对于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不少人还存在误解。他们并未意识到中医中药应该是全程参与的,而一般要到走投无路时才把中医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其实,在综合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医药在大多数情况下扮演辅助治疗的角色,但是对于某些病种,以及在肿瘤治疗的特定阶段,中医药治疗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有自己的优势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恶性肿瘤病人局部存在明显的癌灶,但局部的癌灶可以侵犯器官组织,影响全身,而机体的全身情况又往往会影响癌灶的发展,可以说肿瘤病变的过程中局部的病变与机体全身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因此中医治肿瘤,不会单纯着眼于局部癌灶的处理,而会考虑整体调治。
在临床上,肿瘤患者手术后免疫力会急剧下降,此时除了给于正常的康复治疗,增加饮食补养以外,适当的采用中医药“养血益气”治疗,对患者术后康复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我们科室针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常出现胃肠虚弱、腹胀、纳差、恶心、吐酸水、“烧心”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辨证服用健脾益气和胃的中药汤剂,如八珍汤,归脾汤,六君子汤等传统方剂的加减方。如果患者出现肠麻痹症状,恢复时还可以采用针灸、穴位贴敷手段辅助其治疗后的康复。
临床上有些病人做过手术后还需要通过放疗、化疗的方法,加强对病灶局部控制,杀灭微小的转移灶,防止肿瘤复发。而此时采用中医药来辅助防治放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有很好的增加疗效减轻毒性作用。比如化疗,不少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脱发等不良反应,这时候西医通常没有更好的缓解办法,但通过中医中药的调理,很多患者的不适能得到改善,一些原本无法耐受住化疗的患者,也坚持完成治疗。同时,通过扶正祛邪,还可以增加患者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近年来膏方普遍用于临床肿瘤患者,讲究冬令调补。由于膏方使用方便,且有缓补长效的优点,可以在癌瘤兼症、减少抗癌治疗毒副反应、癌症康复和抗复发中发挥较好的功效。癌症临床应用膏方,一般多用于手术后气血亏损的固本培元,放射治疗后阴虚血亏的养阴益气,化疗后脾肾受损的健脾补血,以及癌症康复期间的抗复发治疗。
针对恶性肿瘤手术后及其放化疗后出现的癌因性疲乏、骨髓抑制、贫血者,我们科室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推出升白方,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用于癌症放化疗的骨髓保护、手术后的补益气血以及癌症的康复治疗。
此外,对于肿瘤晚期的癌性疼痛,中医药也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尤其是中药外用源远流长。我们科室运用癌痛封包散(中药封包)加红外线治疗治疗癌痛患者,尤其是腹部肿瘤患者,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中医学认为导致癌症疼痛的病机有虚实两大类,即属实的“不通则痛”和属虚的“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气滞血瘀,邪毒内蕴,经络壅阻所致,“不荣则痛”为阳气亏虚,营血不足,精气耗竭而成。而癌瘤是产生癌痛,尤其是腹部肿瘤癌痛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治疗上多以温通经脉,散结化瘀为治法。本封包方中雄黄辛温,为中医常用外用败毒抗癌药,用于癌瘤积毒;明矾解毒;乳香、没药芳香大窜,活血行气止痛,外可透达经络,内能宣通脏腑,二者并用可引药透过肌肤吸收;青黛凉血解毒;冰片走窜开窍、化瘀止痛,配皮硝解毒止痛可增加药物的透皮性;添加剂陈醋性酸、苦、温,可消痈肿,抗过敏。另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雄黄、青黛、芒硝、冰片、明矾等都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药理作用。加之红外线照射,局部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药物透达皮肤直达药所,促进瘀血消散。
过去,中医在治疗肿瘤领域备受冷落,一直被放在一个替补的位置上。许多患者只有在西医多重治疗失败后,或出现晚期的复发转移无计可施的时候,才去寻求中医。
现在,随着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入,中医药抗肿瘤已经不再局限于替补位置,而是可以贯彻于肿瘤治疗的全程,成为西医治疗肿瘤不可替代的补充和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