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中医保健指导方案
脂肪肝中医保健指导方案
一、体质辨识药膳保健:
1、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以胸胁胀满、痞闷不舒、时有嗳气、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纳呆食少、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为主症。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1)麦芽山楂茶
【用料】:橘红、陈香缘、陈枳壳、陈茶叶各等份。
【制法】:将上述药物研细末备用。每日15~20克,置于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即可。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见胸闷胁胀,嗳气纳差。脾胃虚弱、气虚者及孕妇慎用。
(2)山药内金山楂粥
【用料】:干山药30克,鸡内金10克,山楂15克,粟米150克,白糖50克。
【制法】:将山药、鸡内金分别研为细末,混匀。山楂洗净切薄片,与粟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调入白糖。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肝郁犯脾、脾虚所致的腹泻、消化不良等。小儿信用尤佳。
2、痰浊中阻型
痰浊中阻型以脘腹作胀、体型肥胖、肢体沉重、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濡滑为主症。
(1)冬瓜黑鱼汤
【用料】:黑鱼一条,冬瓜一斤,精盐、黄酒、胡椒粉、白糖、葱段、生姜片、植物油各适量。
【制法】:将冬瓜去皮,洗净切片。黑鱼洗净切段,下油锅稍煎,再加水适量,然后加入冬瓜片、黄酒、精盐、白糖、葱段、生姜片,煮至黑鱼肉熟烂,拣去葱段、生姜片,加入胡椒粉,烧一会即可。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伴肥胖。
(2)橘皮山楂粥
【用料】:橘皮20克,山楂5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橘皮研末,山楂去核。粳米淘洗干净。沙锅上火,加水、粳米、山楂,用旺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15分钟,再加入橘皮末,略煮即可。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伴肝区隐隐不适。
3、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以胁肋胀痛、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稀薄、舌红赤、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为主症。
(1)楂菊决明饮
【用料】:生山楂15克,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
【制法】:将决明子打碎,同菊花、生山楂水煎。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兼有冠心病,对大便秘结等症更有效。
(2)马齿苋粥
【用料】:鲜马齿苋250克,大米适量。
【制法】:将马齿苋洗净切碎,加水煮沸30分钟后滤去药渣,加入大米煮熟成粥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伴湿热下注腹泻。
4、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以右胁隐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欲饮、形体偏瘦、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症。
(1)枸杞菊花茶
【用料】: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
【功用】:酸甜可口,适用于治疗脂肪肝伴有的目涩口干。
(2)合欢花蒸猪肝方
【用料】:合欢花干品10克,新鲜猪肝150克。
【制法】:合欢花加水浸泡,新鲜猪肝切片,加食盐少许。将二味入锅隔水蒸熟即可。
【功用】:适用于治疗脂肪肝伴阴虚、五心烦热。
二、脂肪肝患者的饮食调控:
1)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2)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3)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4)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5)绿豆海带粥: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糯米成粥, 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三、足浴:
足底按摩能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使骨骼肌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起到“肌肉磊”的作用,有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用热水泡脚,是延年益寿的保健良方。古人说的好:“春天足浴可升阳固脱,夏天足浴能祛暑湿,秋天足浴可肺润肠濡,冬天足浴使丹田温煦”。水温应为36°~43°。具体操作要因人而异。初次足浴者水温应低一些,以后逐渐热水来升高水温。泡脚时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以免发生意外。再者就是足浴结束后应适量饮水,来补充水分。水可以是普通的温水,也可以是药水,如冬瓜皮500克、茯苓300克、木瓜100克水煮去渣后,入蒸汽足浴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5分钟,至出汗每日1次,20~30天为一个疗程。对于脂肪堆积过多造成的肥胖病就有一定的疗程。
四、刮痧疗法
治疗脂肪肝患者,可以选取督脉的大椎穴至悬殊枢穴,双侧夹脊;膀胱经的心俞穴至三焦穴;任脉的琩中穴至中脘穴;胆经的日月穴至章门穴;下肢的太冲穴至阳陵泉和阴陵泉;足三里穴至丰隆穴;经外奇穴肝炎(内踝尖上2寸);肝之暮雪期等处进行刮痧疗法。刮痧时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胆囊炎、胆结石中医保健指导方案
一、 体质辨识药膳保健:
1. 肝胆气郁型
表现为胁痛、胁胀或胁肋窜痛,可常引至肩背部,胃脘胀痛或胀满,口苦,喜叹息,舌红、苔薄白,脉弦,宜用舒肝利胆的药膳。
(1)茴香饼
【原料】鲜茴香250克,面粉、花生油、盐、调味料适量。
【做法】将茴香洗净、切碎,放入花生油及盐、调味料拌匀,和面烙成茴香馅饼。
【特点】茴香可行气止痛、解毒消痈,常用来治疗肾气冲胁、肝胆气郁而引起的窜痛。本品有舒肝理气、利胆、和胃、降逆的功效。
(2)炒萝卜缨
【原料】小红萝卜缨100克,鸡内金10克,佛手5克,生姜5克,油、盐适量。
【做法】将鸡内金、佛手、生姜煎汁浓缩,再将萝卜缨洗净、切碎,并用盐拌后略挤,去涩味。在锅中放入油,入萝卜缨煸炒,烹入药汁,调味,再略炒后出锅。
【特点】萝卜缨有开胃下气、利湿解毒之功,民间常用治黄疸、食积不化;鸡内金消食导滞;佛手疏肝理气和中。三者配伍作用加强,适合于腹胀、食欲减退的患者食用。
2.肝胆湿热型
表现为胁痛胁胀、口苦恶心、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面黄目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应选用疏肝利湿、清热化湿的药膳。
(1)金香茅根饮
【原料】金钱草25克,香附15克,玉米须40克,白茅根15克,红枣8个。
【做法】将以上原料用冷水浸泡1小时,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得汁400毫升,一天分两次服用。
【特点】玉米须可利尿泄热、平肝利胆,配以除湿退黄、利尿通淋的金钱草,和清热、利尿祛湿的白茅根,加之疏肝理气止痛的香附,在补中益气的大枣推动下,共同达到清热、祛湿、利胆的功效。
(2)金炖肉
【原料】金钱草30克,金银花30克,郁金10克,瘦猪肉250克,葱、姜、黄酒、盐适量。
【做法】将金钱草、金银花、郁金洗净,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并放洗净切块的猪肉,加水及葱、姜、黄酒,用小火炖至肉烂,再放入盐调味食用。
【特点】金钱草能清热除湿利尿,郁金可行气、舒肝解郁、利胆退黄,二者均有加强胆囊收缩作用,金银花能清热解毒,有助于炎症的消退,配以滋阴润燥的瘦猪肉,对于体虚,有湿热黄疸、口苦、尿黄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最为适宜。
3.瘀血阻络型
表现为胁痛如刺、痛位固定、夜间尤甚,舌质暗紫、有瘀点,脉沉、涩,多因脾失健运而成瘀滞,应选用健脾通络、活血行气的药膳。
(1)化瘀丹参蜜
【原料】丹参150克,郁金50克,鸡内金100克,茵陈5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丹参、郁金、鸡内金、茵陈加水煎煮,弃渣取汁,浓缩成500毫升,再加入500毫升蜂蜜,拌匀,待凉后放入冰箱保存,每次服用50毫升,每天两次。
【特点】丹参能清热活血;郁金可行气活血,鸡内金健脾消食,并可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排泄;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可和中润体。诸味配合,起到健脾、通络、活血作用,对于慢性胆囊炎胁肋胀痛、固定不移者适用。
二、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的饮食调控:
胆石症患者必须限制油腻食物,当然也包括油煎的鸡蛋,因为鸡蛋在油炸的过程中,脂肪在高温下产生内烯醛,能反射性引起胆道痉挛,剌激胆道引起胆绞痛。然而,但这并不等于说胆石症患者就不能吃鸡蛋。鸡蛋的蛋清含蛋白多,属蛋白质食物,如果采取水煮等其它烹饪方法还是可以少量食用的。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少量吃一点鸡蛋,能促进胆囊及时排出胆汁,防止胆汁郁滞和胆石形成,所以,鸡蛋并不是胆石症患者的禁品。目前,有些病人饮食限制太严,使他们营养不足,体力下降。还有一部分病人饮食毫无节制,什么都吃,酒也喝,结果经常发作胆绞痛,甚至还会发生胰腺炎。所以,建议胆结石病人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含有蛋白质的饮食除了鸡蛋以外,还有去脂牛奶、豆腐、豆浆、鱼、鸡、少量瘦肉等。另外,为了防止胆绞痛反复发作,平时还应该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因为这将有利于胆管上皮生长和胆道功能恢复。要限制脂肪食物,多吃低胆固醇食物,限制摄入动物内脏、肥肉、脑、骨髓、鱼卵以及乌贼等食品。胆石症患者必须限制油腻食物,当然也包括油煎的鸡蛋,因为鸡蛋在油炸的过程中,脂肪在高温下产生内烯醛,能反射性引起胆道痉挛,剌激胆道引起胆绞痛。然而,但这并不等于说胆石症患者就不能吃鸡蛋。鸡蛋的蛋清含蛋白多,属蛋白质食物,如果采取水煮等其它烹饪方法还是可以少量食用的。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少量吃一点鸡蛋,能促进胆囊及时排出胆汁,防止胆汁郁滞和胆石形成,所以,鸡蛋并不是胆石症患者的禁品。目前,有些病人饮食限制太严,使他们营养不足,体力下降。还有一部分病人饮食毫无节制,什么都吃,酒也喝,结果经常发作胆绞痛,甚至还会发生胰腺炎。所以,建议胆结石病人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含有蛋白质的饮食除了鸡蛋以外,还有去脂牛奶、豆腐、豆浆、鱼、鸡、少量瘦肉等。另外,为了防止胆绞痛反复发作,平时还应该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因为这将有利于胆管上皮生长和胆道功能恢复。要限制脂肪食物,多吃低胆固醇食物,限制摄入动物内脏、肥肉、脑、骨髓、鱼卵以及乌贼等食品。
三、足底按摩:
(1)胆囊:位于右足掌第3、4跖骨向中上部,在肝反射区之内。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靠近手掌一端的指节顶点施力,定点向深部足跟方向顶压或压刮3~4次。适用于胆石症、胆囊炎及其他肝胆疾病。
(2)肝:位于右足掌第4、5跖骨上半部,前方与肺反射区有一小部分重叠。手法为用食指扣拳法,自足趾向足跟外端压刮3次。适用于胆囊和胆管疾病及肝炎、肝硬化等。
(3)脾:位于左足旁第4、5跖骨间基底部,横向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相对。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直接向下按压3~4次。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贫血、发热。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4)胃:位于足掌第1足趾跖关节后方,即第1跖骨体前段。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脾胃病症,如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
(5)十二指肠:位于足骨第1趾骨基底段。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腹胀、肠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十二指肠溃疡、食物中毒等。
(6)胰腺:位于足掌第1跖骨体下段,在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胃脘腹胀、肠鸣泄泻、纳呆、完谷不化及胰腺炎、糖尿病。
按摩足底反射区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适当、均匀,姿势要正确,手法要有节奏感。所谓单食指扣拳法,即以食指第一节间关节背面作为着力点,通过腕部和手掌的力量进行。每个反射区按摩3次,由轻到重,先左足后右足。在此之前还应做些准备,如抚摩足部,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提高疗效。
- 上一篇:中医穴位按摩舒缓高血压
- 下一篇:阴道炎、宫颈炎中医保健指导方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